首页 > 空调频道 > 新闻 > 正文

伊莱克斯的空调梦想与中国化情结

.2004-12-03 .作者: .编辑:liuhuali
导语:
  伊莱克斯电器(杭州)有限公司一位人士称,整体收购伊莱电器的方案正好符合伊莱克斯的独资新战略。同时,伊莱克斯还拟订新的人力资源战略,即通过大量引进外籍管理和技术人员,直接将伊莱克斯的经验和技术移植中国。

  在伊莱克斯的中国版图上,杭州将注定成为一枚弃子?

  11月24日,杭州市工业资产经营公司董事长许荣森向本报记者证实,伊莱克斯全资收购该公司下属的伊莱电器(杭州)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伊莱电器)一事暂无进展,正面临搁浅的危险。

  最近,伊莱克斯内部对是否做大在华空调业务产生了分歧,争论焦点直指由伊莱克斯占有25%股份的伊莱电器。作为其在华最大的空调OEM基地,杭州项目的去留将直接影响伊莱克斯中国未来的业务及收益。

  从1993年进入中国至今,伊莱克斯这个全球第一大家电品牌还没有盈利记录。2003年5月,伊莱克斯公布了其中国区新战略:独资、延伸产品线、新产品以及采购。

  一年后,伊莱克斯中国区总部由杭州迁至长沙,并计划在长沙追加投资1.5亿美元,引进冰箱、洗衣机和厨电等生产线打造全球一流的生产基地。

  去留杭州

  伊莱克斯“撤离”杭州的脚步是从“迁都”开始的。

  今年5月,已注册三年的“伊莱克斯电器(杭州)有限公司”被弃用,更名为“伊莱克斯(中国)电器有限公司”。

  随后,伊莱克斯方面表示,它希望由中方收购伊莱电器外资股东权益,剥离不良资产后再整体出售给伊方。9月初,伊莱电器辞退80%员工,并进行清产核资。但截止到目前,伊方并未进一步磋商收购事宜。

  杭州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的张女士向本报记者介绍,9月29日,该集团新设立伊莱克斯(杭州)家用电器有限公司,拟注册资本1000万美元、总投资额2500万美元。张女士协助该公司办理了登记注册手续,她表示,其注册资金迟迟没有到位,目前处于无资金、无场地、无厂房的“三无”状态。

  刚刚从伊莱克斯离职的萧先生(化名)透露,如果不能接盘伊莱电器,伊莱克斯极有可能从杭州全身而退。萧先生认为,该集团已在长沙投资数亿美元,而在杭州实际投资不过2000万美元左右,并且主要是委托伊莱电器做OEM,要收缩业务易如反掌。

  “伊莱电器就是刘小明时代的典型产物。”萧先生介绍说,1990年代末期,在依靠冰箱产品为伊莱克斯抢占市场份额后,时任中国区总裁刘小明决定向毛利率高达30%的空调业扩张,并最终选定了杭州东宝空调。

  这家老牌国企当时亟待改制重生,它提出如果资金无法到位,可以先用贴牌方式生产。

  2000年11月,东宝母公司杭州二轻集团(后重组为工业资产经营公司)与香港洲际通商有限公司出资500万美元设立伊莱电器,接手东宝贴牌生产空调产品,其中港方控股70%。其后,外资股东变更为杭州(香港)实业有限公司,股权减持为25%。

  伊莱电器成立之初曾被寄予厚望,其目标是尽快进入中国空调前五位,成为空调市场上第一合资品牌。然而到2002年,该公司空调产销量不过23万余台,市场份额不到1%,亏损接近6000万元,这也成为刘小明2003年初离任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
  接下来,伊莱克斯内部对是否做大在华空调业务产生分歧,杭州项目突生变数。先是亚太区总裁白桦志向外界表示,在杭州布局第一步棋是个“昏招”,决意收缩空调业务。而去年9月,瑞典总部又宣布将关闭其他地区的空调生产厂,将产能转移到中国来。一年后,新任中国区总裁唐佳敦再次强调称,计划把杭州打造成为空调产品的全球制造基地,达到每年10亿美元销售额。而现在,伊莱克斯又将其中国区总部迁往长沙。
 
  “煮熟的鸭子要飞了。”杭州市政府一位官员表示,数年前伊莱克斯就计划在杭州设立中国区销售总部和采购中心,杭州经济开发区还专门提供了100亩地供其建造空调生产基地,它却最终去了长沙。如今,要靠一家亏损企业将它留在杭州,谈何容易?

  重整中国空调业务

  “谁说我们要撤离杭州?伊莱克斯在杭州建设空调基地的计划从未改变。”

  在接受本报记者咨询时,伊莱克斯电器(杭州)有限公司一位人士称,2002年伊莱克斯就拟投资1亿元在杭州建设空调基地,设计年产能70万套,目前该项目正在操作之中。

  据伊莱克斯集团网站披露,该集团认为在华发展速度缓慢并持续亏损,跟中国要求外资必须与中方合资、合作的政策限制有关。该人士称,现在禁令已经取消,整体收购伊莱电器的方案正好符合其独资新战略。

  伊莱克斯中国区总裁唐佳敦明确表示,在陆续调整了冰箱、洗衣机方面的业务后,“空调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机会。”

  有关人士认为,重拾空调业务犹如找到一块点金石,将带动该集团屯兵中国十年来最大的一次放量增长。唐佳敦称,由于中国本土空调品牌做得已经相当优秀,该公司将不会以量取胜,而会集中满足部分消费者需求。

  今年9月,唐佳敦向媒体坦言不满意上一年度20万台左右的销售情况,认为在空调领域,伊莱克斯“还有更多的机会”。

  据了解,导致空调销售业绩惨淡的主要原因在于与伊欧的合作模式存在问题。2003年初,伊莱克斯认为自己做空调销售成本过高,将空调销售和品牌运营外包给了第三方的上海伊欧电器公司。

  伊莱克斯空调在定价上坚持走高端品牌的高价路线,如1匹的伊莱克斯空调大约在1500元上下。但由于其品牌影响力有限。伊欧为了应付激烈的竞争一度将其价格拉低,但伊莱克斯担心这样会损害品牌形象,于是矛盾迅速激化,合作被迫终止。

  唐佳敦透露,伊莱克斯将在华加大空调产业的投入,三年内在华空调零部件采购金额将达每年20亿元。未来50%的空调销售业务将走经销商渠道,其余的将通过工程安装、与房地产商合作等特殊渠道进入市场。

  伊莱克斯集团网站称,其一年的业务额高达150亿美元,而中国业务目前只占2%;在欧美、北美市场很成熟,可是增长的市场份额不会很大,中国是全球最具活力的市场,将是该公司要重点拓展的地区之一。

  “这回已经准备好冲锋了!”唐佳敦说。

  伊莱克斯的“去中国化”

  在杭州项目的去留之间,伊莱克斯中国战略的最新变化逐一显现。

  原伊莱克斯区域代理商、杭州弘泰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德良指出,与松下、LG、三星、东芝等洋家电不断对中国市场重资投入,扩大生产、研发基地的做法相比,刘小明当年一直整合中国的没落家电企业OEM,进行低成本扩张。与长沙中意冰箱、南京伯乐冰箱和杭州东宝空调的合资、合作都具有这一特征。

  而现在,伊莱克斯正在为此付出代价:在产品策略上,刘小明强调一个国际品牌的产品,但只卖国产品牌的价格,完全没有了高端产品的价格定位;而在产品的设计上,伊莱克斯更强调技术的改良和消费概念的引导,在如何为高端客户提供物有所值的产品方面功力欠缺。

  刘小明去职之后,伊莱克斯为彻底摒弃“刘氏路径”作出了种种努力。去年,该集团全球高级管理小组会议拟订了中国市场四大攻略:其一,将把其在中国的所有生产能力集中于长沙;其二,扩大与渠道伙伴结成战略联盟;其三,研发新产品并提供更好的服务;其四,扩大在华采购量,计划每年采购金额将达到12亿美元。

  2003年5月,唐佳敦上任后立即重组伊莱克斯在华各项业务,朝着巩固其全球第一大家电品牌的方向发展。对此,亚太区总裁白桦志接受媒体采访时说,“将进一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,同类产品要比市场价高10%以上。”

  同时,唐佳敦表示,近期将着手在中国建立品牌形象和铺开销售网络,并准备追加在华投资,花3年左右的时间使其成为全球业务的支持点,把中国的产品输向全球。

  目前,伊莱克斯已将原先十几个区统筹到南、北、东三个大区域,下属7个分公司则扩展到13家,全国30多个省会城市全部完成办事处的设置。通过这种架构,总部可以直接控制销售终端,同时可以提高区域市场的灵活性。

  同时,为确保上述计划顺利实现,伊莱克斯还拟订新的人力资源战略,即通过大量引进外籍管理和技术人员,直接将伊莱克斯的经验和技术移植中国。去年以来,伊莱克斯中国区高管被大规模替换,冰洗线总经理姚毅军、空调产品线经理叶军、小家电总经理王纳新、洗衣机产品线经理王林、伊欧总经理王博先后离开。

  “无论从投资、研发还是销售等方面来看,伊莱克斯都将中国市场纳入全球的统一体系中。”长期研究伊莱克斯案例的杭州海达广告策划有限公司CEO鲁剑光分析说,伊莱克斯充满曲折的中国之路,将经历一段鲜明的“去中国化”过程。

  鲁剑光认为,既然伊莱克斯选择了长沙的独资模式,未来一旦割舍杭州的生产基地模式也就不足为奇了。  
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果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会尽快删除。